|
我们都曾有过“过五关斩六将”的辉煌。尽管都知道“好汉不提当年勇”的格言,但不提当年勇的好汉真的微乎其微,即使很不成功的成人,在教育孩子时也会不厌其烦讲述自己当年值得炫耀的故事,孩子在多次聆听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后,渐渐会在内息深处产生疑问---这是我爸爸(妈妈)的过去吗?因为眼前的爸妈,实在平凡的不能再平凡。
不是父母不可以回首过去,只是需要我们客观,同时不要试图带着“图式”去审视孩子的生活,认定自己的价值观、世界观和导向就是正确的,请回首来路,谁敢说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完美无缺?谁没有带着缺憾甚至遗憾、悔恨痛心疾首?谁没有过失去稍纵即逝的机遇或被当初的生涩左右,浪费了许多大好年华的记忆?如果你承认自己以前有过判断和结论失误,那凭什么就敢断定今天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?如果认真听听孩子的观点,或者放手让孩子去做他看来还不错的探索,至少会给孩子一点肯定和鼓励,即使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,也不能说明孩子的看法有误,因为许多问题,并不只有一个解决方案。
有些成人属于追求完美的趋向,即使并无大意义的事件也会力求完美,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的差池,这种生活态度近乎强迫,而当这种习惯养成人格的组成部分时,会自觉不自觉的成为一种做事准则,对孩子要求近乎苛刻,于是孩子没完成作业小题大做,做完作业了某道题出错了不能容忍;考试成绩下降了追根求源,成绩上升了比谁还差多少……追求无止境,没有最好只有更好,孩子很难得到肯定和鼓励,久之孩子懂得自己永远达不到要求,继而认为自己能力不足,于是乎要么自暴自弃,要么疲于奔命付出高昂代价试图满足成人的期望,即使丧失自己的了乐趣和生机也在所不辞。
众所周知,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,但没有人会为压力和痛苦窃喜。多数人希望自己优秀,不愿意自己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,而且绝大多数人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会有所建树。这没有什么不好。但如果自己达不到出类拔萃就认定自己不好,认为自己是个笨蛋、一无是处、自己无能……这种看问题的角度是否有问题呢?如果我们从内心认定,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孩子、他人,只要努力,就会做的更好,我们时刻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,我们在收获中建立信心,一步步开心成长,而不是对着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折磨自己,会不会更好一些呢。
无独有偶。有些家长和老师,会努力给孩子安逸的生活条件,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天天开心,只要孩子开心,可以满足他任何要求。表面看,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似乎会远离痛苦和压力,但孩子会因此失去自立自理能力,他们甚至不懂生活的本来面貌,如在温室里的花草,一旦面对风吹雨打,就会 无力应对。他们被宠坏了,他们只配在怀抱里生活。
况且,我们试图事事而做到孩子心里,让孩子满足所有欲望,我们做的事情是否是孩子的希望呢?孩子只会要求别人,只会寻求自己利益的满足,却不懂付出,不懂配合,将来在自己要求和心理需要受到些微冷遇时,会采取什么极端措施呢?
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自我成长,如同一粒种子会发芽生根,但幼苗还是需要浇灌、施肥、阳光、空气,而且这些有助于他们成长的条件也是有一定环境指标的,我们能够提供的,不是替幼苗生长,也不是揠苗助长,而是把握尺度,适当施肥浇水,注意防止病虫害,看着它茁壮成长欣赏自己的作品。幼苗需要什么帮助,与幼苗商量,观察幼苗的精神状态。 |
|